
訓練是重新學會使用身體、建立信任的過程
2025 Aug 04 特殊族群訓練💪
「訓練」是重新學會
使用身體、建立信任的過程
從醫療評估、動作控制,到一次次做得到的累積成功經驗。
⸻
▪️不是直接做什麼,而是先知道能不能做什麼。
對於高齡、有病史、開過刀或有特殊身體狀況的人來說,最一開始的問題從來就不是「要不要開始訓練」,而是:
這樣的身體,有哪些地方能夠安全地被使用?
這部分,必須交由醫療專業來評估。
血壓是否穩定?骨質是否過低?術後是否完全癒合?脊椎是否受壓迫?有沒有不能承受負重的角度?
一旦能把這些風險排除出來,訓練就不再是冒險,而是開始擁有明確方向。
醫生負責劃界限,教練負責在界限內設計最穩妥的路線。
安全感來自分工清楚,而不是一股衝動。
⸻
▪️訓練不是治療,但能讓身體更有本錢
不少人會說:「我脊椎壓迫,是不是應該多練核心?」
訓練當然有幫助。它能改善肌肉張力、強化支撐結構、提升穩定性。
但訓練不是治療,也不能替代醫療處置。
準確地說:
訓練可以讓身體變得更有本錢,讓還沒完全修好的部位少一點負擔、多一點協作。
不是為了用強度掩蓋問題,而是在可行範圍內培養更高的承受力。
⸻
▪️動作控制,是讓身體重新啟動的起點
許多人不是身體條件不好,而是從來沒有學會「怎麼使用自己」。
原本可能有 70 分的力量,卻因為生活慣性只發揮出 30 分;
久了,就以為這就是極限。
訓練的第一步,從動作控制開始。
練的是神經的穩定度、動作的路線、張力的精準調配。
當身體開始能穩定完成動作,重量自然能上來,信任也會慢慢建立起來。
這不是強迫,而是讓身體有機會說:「我準備好了。」
⸻
▪️不是進步太慢,是信任還沒回來
有一位學員問:「骨質疏鬆也可以進步喔?」
可以。而且不只是進步,更是對自己身體信任的重新開始。
五、六十歲才開始訓練,對身體的不信任,可能早已累積三、四十年。
長期的疏離、受傷、病名、被忽略,讓人習慣性懷疑自己的身體。
但信任不靠鼓勵,而是靠證據。
每一次做到、每一次撐住、每一次完成,就是身體給出的回應。
自信,不是靠相信,是靠證明。
不是讓別人知道「可以」,而是自己真實感覺到「這次我真的做到了」。
⸻
▪️訓練,是一場慢慢靠近的過程
每次訓練完成,都會推動一點轉變。
哪怕只是多做一組、多撐五秒、多控制一次動作,
這些看起來不顯眼的小改變,會在身體裡留下記憶。
訓練的價值,不只是變強,而是重新與身體建立協作關係。
有些地方現在不能碰,那就從還可以的地方開始。
不急著達到目標,只願意陪著身體一起往前。
重建身體的信任,不是靠速度,而是靠陪伴。
⸻
每一次訓練,身體都會回應一點。
重點不是進步有多少,而是能不能聽懂它的訊息,然後,給它下一步最剛好的照顧。
0則留言